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原标题:多管齐下,让AI诈骗无所遁形
近日,“AI诈骗正在爆发”冲上微博热搜,骗子通过AI拟声和换脸,佯装好友对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实施诈骗,10分钟内骗走430万元。此报道一出,立马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。
随着AI研究的不断深入,AI拟声、AI换脸等技术日益成熟,最初是由于形式多样、生动有趣、方便快捷等优势,凭借搞笑视频、美化照片等迅速火爆“出圈”。然而,在这种技术的走红后,部分人却动起了“歪”心思,利用AI技术的高度逼真性、形式多样性,伪装成“熟人”进行诈骗。据湖北网警巡查执法公布消息,AI技术新骗局来袭后,诈骗成功率竟接近100%,其成功率之高、涉案金额之大、诈骗速度之快令人咋舌。要遏制AI诈骗愈演愈烈的风头,需要多管齐下、多方发“力”,才能让其无所遁形。
提升防范力,把牢警惕意识。每个人要做好个人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,加强信息安全意识。落实“三不”准则,不轻易提供人脸、指纹、声音等个人生物信息,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、视频等个人视图资料,不随意点击陌生网页、陌生软件、陌生图片等风险链接。防止中病毒、被盗号,保护个人信息安全。转账进行多重验证,切实保障“钱袋子”安全。如有转账汇款、资金交易等金钱来往,务必要通过回拨电话、微信QQ消息、线下见面等多种途径进行核实确定,不要仅凭单一沟通渠道就直接汇款。特别是要注意“家人”“领导”“公检法”等仅通过单一社交软件交流,又需要紧急汇款的情况,比如“遭遇车祸需要马上手术交钱”“领导要办私事需要紧急转账”“涉及重大案件要交保证金”等等,务必要第一时间提高警惕。
强化责任力,压实平台责任。随着AI技术的成熟和使用,各种假图片假视频的生产更加便捷,不仅让普通人难以分辨,更为诈骗的大量滋生提供了“土壤”。平台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,面对花样百出的各类AI合成虚假信息,有责任完善优化处理举措,改进信息判定处置机制,及时识别提醒或封禁各类AI生成的虚假信息、仿冒账号,以便平台用户甄别,防止产生误解。同时平台对用户的个人信息也应负起责任,不过度收集、不发生泄漏、不违规利用,严把“安全关”,避免不法分子盗取个人信息后进行诈骗。
夯实法制力,增强打击力度。为规范AI技术的应用,为AI的发展“立规矩”,国家网信办相继出台了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、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,对生物识别、生成合成类内容等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制要求,从法律层面为AI的有序发展“保驾护航”。公安、网信等反诈关键部门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则,履行监管职责。持续保持对AI诈骗的高压态势,完善务实管用的监管举措;不断开辟反诈“新路子”,及时科普最新最多最全的诈骗手段、防范措施、法律权益等;深化与网路平台的配合联动,及时发现虚假诈骗信息,加强对违法账号的身份识别。真抓实干、综合施策,让AI诈骗无所遁形、无处藏匿。
“欲思其利,必虑其害,欲思其成,必虑其败。”当前AI技术的蓬勃生长,为生物医疗、教育发展、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注入创新动能,加速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,为高质量发展安上新引擎。但AI技术始终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时也应看到暗藏的风险。未来,要坚持多管齐下、常抓不懈、久久为功,进一步打击AI诈骗这类灰色产业发展,才能促进AI技术健康前行,真正让科技为人民带来美好生活。(周云飞)
关键词: